斜塘的茶馆

作者:王梦沂
日期:2012-07-03 

斜塘老街上,曾有着大大小小十多爿茶馆店。名称雅一点的,有玉壶春、聚新春、聚凤春、一林春、太和苑、西陆轩、协和茶馆;但大部分是茶馆老板用自己姓名作为了名称,如潘贵生茶馆、马若良茶馆、炳金茶馆、阿水茶馆、叶阿二小茶馆、张家茶馆、顾三龙园茶馆、汤金根茶馆、金老坤酒茶馆。这些茶馆一般都开设在平房里,规模稍大些也有楼上楼下,里面放着少则几张、多则十几张八仙桌,座位是一条条长板凳,也有少许靠背椅子。茶馆大多依水而建,因沿河有船埠头,便于农船停靠,汲水也方便。茶客在茶馆喝茶,既能看到街上过客,又能看清河中来来往往的船只。

旧时斜塘老街的清晨,由茶馆拉开帷幕。凌晨约三、四点钟,各地茶客便陆续进了茶馆,有的老茶客甚至进到店内才揩面漱口。作为人际交往的小社会,茶馆是旧时乡民接受信息的主要场所,茶客们会带来各奇各色的新闻轶事,但那时公共场所都贴有“莫谈国事”的字条,故一般谈及的都是家长里短、奇闻趣事。街上做生意的人,也要去喝早茶,趁机拉一些生意。茶客中相熟悉的人,会自动聚合在一起喝茶闲聊,斜塘人喜欢以村结伙,固定在某一角喝茶。较早到茶馆里的茶客,因为还是空腹,所以吃了一歇茶,等隔壁面店开门营业,他们就会叫伙计去面店里喊碗面。茶客吃了早点后,继续吃茶聊天,有的七八点钟会上街办些杂事,如果还要回来续饮,只须将壶盖反盖,堂馆就不收茶具,俗称“摆茶”。茶客办完事后,有的仍会回到茶馆,耽搁到近吃中饭快,才陆续起身。有的一壶茶从黎明开板,可喝到打烊。

此时茶馆里伙计,开始忙着做清理工作,为下午或明天开店做准备。有的要为下午或晚上开场说书做准备。评弹艺人是老板专请的,确定书目后贴海报,招徕听众。收入是老板与艺人协商分成拆账。其中有多条行规,依据是艺人的声誉,演艺为主。票价可以贵些,听众也多。辅之则为书场老板人缘,伙计的服务质量等。总的原则,收入多,双方均得利多。斜塘镇因靠近苏州城,地方上有不少人在苏州听书的机会较多,因此欣赏水平比较高,一些著名的响档也乐意来斜塘演出,因此斜塘有“书码头”之称。茶馆在夜场里会点起汽油灯,亮得如同白昼,惊堂木一拍,书场里说书先生娓娓道来,听得大家有滋有味,收场时每回书都留有“关子”,以吸引观众翌日继续来听。

斜塘镇上还曾有多位茶客,喜欢集中在茶馆里吟唱昆曲,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一个业余戏曲社,雅称“吟雪社”。还请来苏州有名的昆曲“拍先”(拍 曲先生)阿镛来当教师。角色都分配好,陈耕泉、俞耕泉、杨耕泉三人,专唱生旦;章寿卿唱大面;我的外公金增奎唱小旦;马怀玉唱二面;马若良唱小面。其中唱得最好的,是昆山人李翼君,他将《牡丹亭》里柳梦梅、《玉簪记》中潘必正的一些唱段,演唱得声调婉转、抑扬顿挫,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。三位唱生旦的,也小有名气,人称“斜塘三耕泉”。可惜那时没有录音留下。

没有说书唱曲的茶馆,就清淡多了,不过一般下午也有少数茶客光顾。特别到了三点多钟,一些渔民会把刚从金鸡湖捕捉到的新鲜鱼虾等水产,上街进得茶馆来,泡上一壶茶边饮边卖,倒也怡然自得,直到天黑时分,才返回渔船。有的茶馆,下午会在店堂内摆上几只麻将桌,供人叉麻将赌博,茶馆业主抽头。旧时斜塘赌风极盛,尤其是逢年过节、重大庙会活动、办婚丧喜事时,人们会自发聚集起来赌博,常引发各种犯罪案件。旧政府也曾禁赌,且有巡警下乡捉赌过,但作用不大。直到解放后,斜塘的赌博才基本绝迹。

斜塘的茶馆还是评讲调解事故的场所。民间一旦发生较大的纠纷,难以自行消解,觉得有怨气的一方,就会请一些讲公道的,善调解的,有威信的当地头面人物登场。约上纠纷双方,定时到指定茶馆,名为吃茶,实是调解。当事的双方在茶馆里都会自觉地,比较心平气和地讲述各自的想法,请这些权威评判,这就是昔日江南流行的“吃讲茶”。争执双方各请知己朋友作帮衬,陈词力争,请地方上有影响的人评判,茶资由败阵的一方偿付。当然,纠纷双方一般也比较富裕或多少有些地位的人家,势均力敌,才有能力进茶馆。

较大的茶馆,老板会雇用几个伙计。这种伙计叫“茶博士”。他们有几项过硬的本领:首先记性要好,茶客的名号,爱喝什么茶,常吃什么点心等,通过几番接触,都要记住;其次是眼明手快、目光要准,手拎一只长嘴开水壶,往茶壶里冲开水时,不能有一点水流到外面;还要身手不凡、服务热诚,经常要递热毛巾给各位茶客擦脸,人较拥挤时,相隔几只八仙桌,一个将一迭热毛巾“笃”过去,另一个信手一接,不能有一丝闪失。下午有说书时,还要同时服侍好评弹艺人和听客。所以茶博士一定要名符其实。大茶馆里还设有老虎灶,并发行烙有店名的竹筹棒,称“水筹”,如“聚新春”、“聚凤春”等。顾客可凭水筹泡水。有的茶馆店内还备有木面盆、毛巾,并有大木盆供人洗澡。

解放以后,斜塘老街上部分茶馆店,还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,只是不如先前那么兴旺了。80年代以后,随着各种娱乐场所的大量出现,老式茶馆才逐渐被淘汰。

关于作者

王梦沂,老苏州,对苏州方言和苏州习俗有较深的研究,在新浪微博发表较多文章。母亲和外婆是斜塘金氏家族后人。

关于斜塘的文章:
2016-02-25 到斜塘去
2012-09-02 斜塘“芦席角”
2012-07-03 斜塘的茶馆
2012-06-24 几钿一斤斜塘藕
2012-03-12 斜塘外婆
2012-02-16 斜塘补遗
2012年初 旧时斜塘那些事……

 

评论已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