斜塘“芦席角”

作者:王梦沂
日期:2012-09-02 

芦苇,曾经被认为是荒凉的象征。它是一种极为平常的水生草本植物,生命力却很强,不管环境多么恶劣、条件多么艰难,它都能旺盛地生长在浅水湿地。苏州城东浩瀚如海的金鸡湖地区,就曾是芦苇的滋生地,满眼大片的碧绿沿着湖滩,铺向湖中、铺向天际,有风吹过芦苇荡时,摆动着的芦叶会相互摩擦,发出沙沙沙的声响……

在老一代斜塘人的心目中,这种在江南水乡里随处可见的植物,却有着不一样的价值,那芦根可入药,芦叶可包粽子,芦花可塞枕头、做蒲鞋,还可扎成扫帚。作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,芦苇滋养了勤劳朴实的斜塘人民。而用途最广的就是那芦苇杆了,斜塘人会将它编织成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:屋顶盖的、床上铺的、门上挂的、船上用的,凡是用得着的家什,斜塘人都能想象着编出来。编织最多的就是芦席,过去在斜塘一带,几乎家家都会编芦席。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,在诸多地方譬如搭建大棚、修堤筑坝、造房建库,甚至晾晒物品,都要用到这种芦席。斜塘人编织芦苇非但多样化,而且工艺精湛。上等的芦席编织细腻而紧密,每张单片的四周还用竹皮作片、藤皮作线进行镶边。普通的芦席编织,伴随着斜塘人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。

关于作者

王梦沂,老苏州,对苏州方言和苏州习俗有较深的研究,在新浪微博发表较多文章。母亲和外婆是斜塘金氏家族后人。

关于斜塘的文章:
2016-02-25 到斜塘去
2012-09-02 斜塘“芦席角”
2012-07-03 斜塘的茶馆
2012-06-24 几钿一斤斜塘藕
2012-03-12 斜塘外婆
2012-02-16 斜塘补遗
2012年初 旧时斜塘那些事……

评论已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