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x123u166
日期:2012-04-11
转自:x123u166的博客
斜塘“蒿儿菜”
斜塘,地处苏城东南隅的低洼泽国,河港交错,池塘星罗。凡有池塘、河浜之处皆有密密匝匝的蒲草、芦苇。斜塘水田淤泥深厚,土质肥沃,沟渠河边,菖蒲有的和芦苇混长,有的和茭白、莲藕群生。菖蒲皆野生,割了一茬会再自生。
菖蒲嫩茎“蒿儿菜”
国人食用菖蒲的历史,至少也有三千多年了,“其蔌维何?维笋及蒲。”《诗经》里就有这样的咏颂。清人段朝瑞《春蔬》诗:“春蔬那及吴郡好,入馔蒲芽不论斤。”其意是说菖蒲嫩芽是春季时蔬中的珍品,不是论斤而是按根数售卖的,可见菖蒲嫩芽之珍贵。
菖蒲嫩茎“蒿儿菜”形似茭白,故而苏州人有喊“茭儿菜”的,进而望文生义地理解为“蒿儿菜”就是没有幼小的茭白。
春末初夏,斜塘农民们将菖蒲植株齐根截取,剪去上部绿叶,留下长长的一节象葱白的那部分,他们用绳或用本身叶子捆在一起,每扎约有500克左右。“文革”前,蒿儿菜一般是2毛钱一把。食时,剥去外面老韧的叶茎,只留中心芽白的嫩部。“蒿儿菜”嫩茎白皙如玉,鲜嫩无比,仿佛一触之下即可迸溅汁水,水灵灵的,娇贵得很。
苏州人吃蒿儿菜,花样不多,一般是起油锅将蒿儿菜煸透(水色透明),再加番茄同炒,用盐和糖调味,吃其本味。或者是与冬瓜咸肉炖汤,其味咸鲜。夏日茶饭不思时,喝了这汤可以开胃爽口。
家母是南通人,所以有沿江北部人的吃法。她把买回来的蒿儿菜撕去外层老皮,剥至嫩芯待用。炉上烧水,水开后把蒿儿菜焯水。飞过水的蒿儿菜细嫩柔软,晶莹润泽。再用老母鸡汤配上等金钩虾米同煮,其汤异香四溢,清甜爽口。
其时恰逢太仓“牛踏扁”蚕豆上市季节,娘有时也会买了回家,先剥去蚕豆的外壳,再去了豆皮。两样东西一块儿下锅焯水,烫去青涩气。等蒿儿菜透明、豆瓣碧绿,起锅用冷水浇凉,点盐和味精少许,淋麻油拌匀。蒿儿菜色润如羊脂,蚕豆犹翡翠杂处其间。蒿儿菜拌豆瓣色香味融为一体,鲜美无比,令人叫绝。
多年前,淮安蒲菜名声大著,苏州旅行社有一日游项目,专程去淮安吃蒲菜。后有苏州一著名酒楼打出了不到淮安也可吃蒲菜的广告,说是天天由淮安运来蒲菜制作各色菜肴。我与友人慕名而去,等到上菜一看,竟然就是苏州人经常吃的“蒿儿菜”。
淮安蒲菜价格及其昂贵,2006年时,出自淮安城天妃宫月湖里的“蒲菜”已经是每斤600大洋了。由此以后,每到4-5月里,葑门横街一有斜塘农妇提兜叫卖蒿儿菜时,我总会买上斤吧,或浓汤泡蒲菜,或蒲菜炒肉丝。我炒的蒿儿菜虽然也非常鲜美,可总吃不出母亲做的豆瓣拌蒿儿菜的味道。
2012年春节,看中央电视台节目介绍淮安名菜,天妃宫的“蒲菜”每斤卖到了1000元。去年我在葑门横街买剥好的蒿儿菜(极嫩的菜芯)才8元钱一斤,突发奇想,今年是否可以试试贩卖到淮安,狠狠地赚他一笔?
蒲草编制工艺品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见斜塘妇女来城里晒菖蒲,总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处,记忆里只有菖蒲独有的中药味道。其雄花结穗,苏州人喊“水蜡烛”,出血捻花绒蘸伤口,有止血功效。“水蜡烛”中药名“蒲黄”,味甘性凉,能清热利水。晒干后碾压,筛取粉末,服用后有镇痛利尿的作用。据《吴县志》记载,上世纪八十年代,吴县收购蒲黄一年有8000公斤,可证苏州水乡菖蒲之多。
中药蒲黄,懂的人不多。但是,苏州人夏天一直要用的蒲扇和草拖鞋都是用菖蒲叶编织的。蒲扇式样有圆形、桃形、方形等多种。扇面画有山水、鱼虫的。扇柄用细竹一破为二,夹到扇中,用线捆扎。再在扇把上缠着各色彩线,煞是好看。蒲扇的特点是制作简单,价格便宜,扇动起来风量大。因此说,菖蒲是苏州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东西。
上世纪末,我去斜塘盛墩村,见有农户在编织蒲扇、蒲团、蒲包和各种大小不一的塌塌米。询问之下得知,她们是为上海客户加工,蒲团买给国内寺庙。蒲扇、蒲包、还有塌塌米等,出口到日本。
日本人喜欢围棋,围棋盒基本都用晒干的菖蒲叶编制。因此,蒲草编制工艺品出口市场前景应该是非常看好的。而且,菖蒲全部是野生的,完全不用人去耕作管理,可以讲是“无本买卖”,只要人工罢了。蒲草工艺编织品,深受国外顾客的欢迎,成了民间创汇的艺术品。
如今超市里有卖各种脚垫、杯垫与杂物储藏箱,这些亦是用菖蒲叶编织,且要价都不低呢。一只简简单单的储物箱,因为是蒲草所编,纯自然无公害,要百多元钱呢。可惜的是,这些东西已经不用斜塘所产的菖蒲叶编织了。
旧时的水乡斜塘,村村有河浜,处处闻桨声,菖蒲是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。斜塘菖蒲,老可织席,嫩可入宴。
如今的斜塘,随着园区的建设,旧貌变了新颜,菖蒲、芦苇已经成了公园景致的点缀。回想起来虽然有点恋恋不舍,但总也是社会发展当中的必然吧。
评论已关闭。